主持人 :
非常高兴两位能够来和我们一同探讨电商与农业这样一个大话题,首先请两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目前所负责的项目?
邱宛如:我现在负责的项目是微小店,定位为全品类的移动分销平台,顾名思义,所有的产品类目我们都欢迎,并且是针对移动端入口的分销。我们要做的是从工具起,让商家拥有一套完整的移动电商的解决方案。针对商户而言,分两个方向,一个是为他们提供从工具到系统的服务,他们可以选择商户版免费使用,而当他们对原有的标准化工具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满足也我们KA客户标准的情况,我们也会参与共建一套新的移动电商系统;另一个是邀请入驻,对于KA客户,当产品过关、经得起检验并且服务也完善之后,我们会邀请这些商户入驻到我们开放平台,帮他们的产品往开放平台导,让平台上的店长们去分销这些产品。
李晓强:我是大果篮的创始人,自认为是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青年农民。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打通农民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一个平台。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水果从果农到收购商再到市场,中间有一个时间段,同时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所以有可能消费者买到的就是新鲜度差一些又偏贵的产品。我的家乡盛产荔枝,从宋朝开始就代代相传,品质也优良,我一直有一个希望,能够把家乡最新鲜、无公害的水果,直供到消费者手中。
主持人 :
邱总是立足于电商方向的,在您的印象里,电商的介入带给农产品这个行业哪些变化?
邱宛如:我们从两个方向来谈,一个B端,一个C端。其实除了漳州,包括建瓯、石狮很多当地的果农都有找过我们,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原本的大中采购,也就是电商所说的B2B,B端批发这一环会出现一个市场不定性,或者是滞销问题,甚至是整个价格的问题。我才知道,每一年水果的价格它的不可控因素非常严重。它没有办法标准化,而电商带给B端的是,它可以有多种渠道来事先知道我的农产品从哪里来,并且能够将客户通过电商手段实现系统化的管理,而不会像之前那样的被动。
而站在C端,电商解决的是刺激性消费,通过互联网的高频度曝光会让消费者产生刺激性购买, 就好比我们进了商场,一开始可能没有想买,但是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之后刺激性地购买了。而且,电商使信息更流通、更透明,不至于让消费者和果农之间隔着无数的供货商、经销商。总的来说,电商让生鲜朝着一个更加良性的方向在发展。
主持人 :
农产品滞销应该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个现象李总怎么看?
李晓强:我觉得滞销问题从几个层面来看,一个是产量,像我家乡的荔枝,因为一直以来的采购需求稳定,所以种植面积越来越扩大,产量也就越来越多;另一层面是供应链层面的不完善,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需求没有很好的打通;第三是物流,对果农而言,像邱总提到的B2B,果农只懂得把水果提供给采购商,不知道要怎么去解决物流环节去更好地流通和售卖;最后,还有一个是价格,市面上卖的荔枝可能十几块钱一斤,但采购时却非常低廉,对于果农而言,种植过程要施肥、要管理,成本也是摆在那里的。当采购商把收购价格压得过低,甚至几毛钱一斤时,果农就不愿意采摘了,因为这远低于他们所投入的成本。所以价格因素很大程度会导致一些果农不愿意辛苦采摘,宁可让它挂在树上不卖掉。
主持人 :
我们知道就在上个月底,二位都参与到了帮助漳州邵安果农解决荔枝滞销的事件当中。是怎么关注到这个事情的?
邱宛如:其实非常凑巧,在媒体报道之前,我们是先和大果篮有过接触的。当时具体情况还不了解,只知道他们想通过我们平台来卖水果。刚好在海峡导报新闻出来的前半个小时,我们和李总见面开始谈这件事。李总是果农二代,当时他们家有2W斤的荔枝,当天晚上我们开会觉得既然决定做,我们就不会只做这2W斤,我们希望能真正帮助到诏安的果农顺利度过滞销的困难。当晚我们联系到当地镇长,了解到事情严重性之后,我们就成立了专项组,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一起到当地找到镇政府找到果农一起落实具体做法。
主持人 :
李总是怎么会想到找微小店来合作呢?
李晓强:作为诏安的一份子,我们自己家也种植荔枝,我一直希望能把家乡的荔枝推出去。所以当时我其实已经将产品供应、物流这些环节都准备好了,而我缺少一个平台把东西推出去。所以有找很多平台去谈合作,正好了解到微小店的分销这一项服务,觉得很适合我们,恰好他们也愿意帮我们,就共同来做这一次公益。